Home Decor|關於裝潢這件事,我有一些心得。
凌晨3:53這篇跟大家聊聊關於裝潢的一些想法,比較類似心路歷程啦,給迷惘的朋友一些經驗分享,裝潢很苦對吧?但付尾款之後會更苦的。
首先應該要從買房說起。爸媽跟公公在年輕時都從事房地產事業,無論在看房或是議價斡旋中的鬥智他們都駕輕就熟,也很鼓勵我們栽進背房貸的旅程。從興起想買房子的念頭到簽約,大概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,像是有股莫名的引力,命中註定要住在這裡。
一間房子我最注重的就是採光,採光好的話,簡單的佈置就很好看。但什麼叫做簡單的佈置?於是我開始找Pinterest上的照片,這個不錯、那個也好看,霹哩啪啦存了一堆照片,拿給設計師好友看,他只說:「就是花錢。」
由於我們是新房,衛浴跟廚具還有木地板都已經配好,簡單的輕裝潢即可,唯一就是衛浴的樣式有點普通,一開始還想得很美,要做泥作淋浴間,外面要貼滿白瓷磚,然後換一個好看的洗臉盆,好友說:「可以啊,大概花20萬就做得出來了。」當時心想「20萬還好啊」,後來真想掐死當時的自己,20萬到底哪裡還好,能用就好!通通不要動!
預算絕對是每個人的煩惱,就算是預算600萬的人,也會有煩惱的。雖然我腦海裡不時會有“要是我有更多錢就好了”的想法,但最後讓人滿意的應該是在有限的預算內發揮到最完美的程度。其中要做的功課就是分配。
我的裝潢日常:下班後直接拖著行李箱去監工。 |
我們後來決定把預算大量分配給家具,將木作工程降到最低、減少收納空間。我們的想法是做固定的裝潢以後也帶不走,轉而投資一些好的家具,全新的或中古的都沒關係,還很有蒐集的爽感。不過家具是個超級大坑喔,陷進去了就很難抽身。(不願面對的算了一下,家具、家電、軟裝居然花的比工程的費用還多,天啊。)
很多人會說,怎麼可以沒有收納?裝潢就是要做收納啊!但我老公a.k.a倫哥是那種一咖皮箱就可以搬完家的人,我真的不誇張,他的衣服就是幾件T-shirt,一季就換新,挑好的單品穿幾年。他說越多收納,就會囤積越多東西,家裡不是拿來放雜物的。我可以理解有些朋友玩露營、玩潛水、玩模型或是有小孩,需要大量收納或者展示空間,我的建議就是,通通去問設計師,錢不要白花了。
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,像我本來計畫要佈置書房,得買一個書櫃、書桌、書桌椅,但後來想想,我是以為自己多愛看書?平常在家也不會辦公,書房用到的機會多嗎?於是書房就出局了。另外一個例子是開放式衣櫃挑選衣服很方便,但我不是整理達人,我也不可能只穿白襯衫(家具展示都只放白襯衫很令人生氣),我知道我沒有心力去把它弄得好看,於是通通做門片擋起來,眼不見為淨。
沒有一百分的答案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那種,所以我覺得與其找個公式來算,不如先好好認識自己,寧願做少也不要做多。
風水還是要注意一下啦,聽公公指示在玄關底下放了五帝錢。要按照順治、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慶順序擺放,有擋煞、防小人、避邪、旺財之功用。 |
另一個我想分享的是溝通。無論是跟設計師的溝通、工班師傅的溝通或者是跟長輩的溝通都很重要。對我來說最吃力的是跟長輩的溝通。許多長輩上一次裝潢可能是十幾二十年前,說不定還有大量木工做好做滿的觀念,或者認為年輕人就是喜歡工業風,那是人家商業空間才這樣的。光一個不做天花板,就足以掀起家庭革命。
猛一點的方法就是先斬後奏,做完再請他們來看,事前都不要說。但我選擇的方法就是折衷,有些意見採納,有些意見堅持,求個互相尊重。
像我媽就真的因為我不做天花板而跟我大吵一架,我說我想省下這筆錢,可以拿去買別的東西,誰沒事會一直抬頭看上面?而且房子挑高不是很好嗎?媽媽就認為頭頂上有很多管線風水不好。最後我們臥室做天花板、客廳不做只噴白,理由是在床上躺著才會看到天花板嘛!我也在我媽去她最愛的星巴克時跟她說:「你看,人家也沒做天花板啊,是不是還蠻好看的?」或者傳一些漂亮的居家照給她洗腦,天花板整個噴好之後再找她來,她就能接受了。
然後我媽也很痛恨開放式廚房,說煮個飯油煙味很重,我也不否認這是個問題,但打通之後整個空間寬廣很多,於是堅持下去。目前是沒有太大困擾啦。
長輩很注意的風水我們倒是乖乖配合,例如避免開門見灶、橫梁壓頂、沙發背要有靠等等,就連當初挑房子的方位都是公公算了命盤之後認為適合我們的,能力可及又與美感不衝突的話,我認為風水是替房子加分的,但如果是逼我放一個時來運轉聚寶盆在家,我就會拒絕了。
很多東西一定要親自去試,例如投射燈要幾顆?要照哪裡?要幾瓦?只有自己喬了才知道。 |
想是這樣想啦,到最後變成跟倫哥各買各的,餐椅四張,他挑兩張我挑兩張,每張不一樣。他的床頭櫃是黑色鐵件配上亮橘色立燈,我的床頭櫃是木頭椅凳配上黃銅鎢絲燈,完全不同,卻各自代表了我們的風格,所以順著直覺走吧,家是自己要住的,不必非得配合現在流行的趨勢啊。
幾本我很喜歡的雜誌,第一本是《Casa BRUTUS 2016/11月號 特集:居住教科書》。
Casa BRUTUS其他的住宅系列也很讚啦,但有名人加持更爽。 |
很幸運在二手書攤挖到這本雜誌,如今還供奉在我家的老櫃上。這集介紹許多創作大師的住宅,讓我體會到居家品味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封面是「VISVIM」設計師中村世紀的家,另外也收錄「Blue Bottle」創辦人詹姆斯費曼、NIGO等人的家。
看名人的家並不代表一定得學習他們弄一樣的擺設,放在鋼筋水泥大樓裡,跟放在中村世紀位於洛杉磯的獨棟老房裡就完全不是一件事,我從他們學習的是一種精神,人宅合一的精神啊。同樣的也可以看第二本《apartamento》雜誌(以下介紹2019-20秋冬號)。
想看導演多藍的家嗎? |
這本室內設計雜誌跟以往的完全不同,帶領讀者走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、音樂家、演員甚至是素人,強烈的個人特質反應在家居上。照片上看不到嶄新氣派的裝潢,有的是散落的書本、露出的電線、烹調中的流理台(地上還有塑膠袋),為什麼他們家這麼亂,拍起來還好看!如何營造這麼強大的生活感,大概就是差在人吧!(還有攝影maybe)
這是一名美國雕刻家、音樂創作者的家,這篇我真的看不太懂,但忍不住多看幾眼。 (我的居家照要不要也走這個路線?) |
這是台灣裝潢照不可能會出現的場景,台灣只會有設計師搬不是你家的東西過去拍照。 空蕩蕩的屋子,沒有人使用過的痕跡。 |
當然大家都會參考的mobile01、小院、Pinterest我也沒有錯過,最後就是可以多多紀錄裝潢的時刻,回頭看會很有成就感,以及警惕自己當時有多麼整齊。(沒關係,安慰自己這叫做生活感)
0 意見